你有没有打开 Instagram 或 Twitter,只打算刷五分钟——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,脑子一片混沌,甚至不确定自己刚刚看了什么?这就是刷屏。
老实说,我也经常这样。有些夜晚,我不停地刷新闻和更新,直到合上手机时感到心情沉重。第二天早上,我会疑惑:为什么一天还没开始,我就已经精神疲惫?
这种疲惫有一个名字:认知疲劳。
什么是刷屏?
刷屏就是停不下来,一直滑动或点击无尽的内容——即使它让你感到焦虑、疲惫或低落。最初,这个词指的是不断看负面新闻,但如今它可能表现为:

- 深夜一条接一条地刷 Instagram Reels 或 YouTube Shorts
- 不停刷新新闻源,寻找最新的悲剧或热点
- 追踪喜欢的网红,却因此产生错过的焦虑(FOMO)
- 无止境地刷,希望下一条会更好(但它并不会)
这就是数字时代的循环——你不停刷,希望找到让自己更好的内容,但实际上却被拖入了充满消极、戏剧化或令人疲惫的漩涡。
是不是很熟悉?对,我也一样。
什么是认知疲劳?
把你的大脑想象成手机电池。一次开太多应用:邮件、工作任务、社交媒体、新闻提醒……电量消耗得飞快。
认知疲劳就是当你的大脑电量不足时,你可能会发现:
- 一句话要读三遍却无法集中
- 简单的任务或决定都觉得困难
- 因小事而变得烦躁
- 毫无创造力或动力
这不仅仅是“累”,而是你的大脑在 5% 电量 下运转。
短视频陷阱(也就是刷屏 2.0)
棘手的是:刷屏和精神疲劳会互相加剧。
当你已经很累时,更容易沉浸在 Reels 或 Shorts 里。但刷得越多,你就越疲惫。

- 威胁偏好:大脑天生更关注戏剧、冲突或负面内容 → 引发强烈情绪的短视频最容易让我们上钩。
- 算法懂这一点:社交平台会优先推送震撼、戏剧化或容易引发嫉妒的内容,因为这样才能黏住你。
- 没有终点:短视频没有“结局”,一个接着一个,你的大脑永远得不到完成的满足感。
这就像给大脑吃垃圾食品——能填饱,却没有营养。
让我意识到一个事实:刷屏不仅仅是浪费时间,它还在训练我的大脑进入一种消极循环。
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基本上就像你脑子里的 Twitter 动态… 刷屏有点像在练习拥有 GAD… 如果你每天跑步,那会影响你的肌肉。如果你每天刷屏,那会影响你的心理和大脑。
—— 心理学家 Jade Wu,在 BBC 文章中说
我的警醒时刻
对我来说,转折点是意识到刷屏正在偷走我的注意力。
我坐下来准备工作,却发现思维模糊;更糟的是,把昨晚的沉重情绪带入了新的一天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我越是喂养这个循环,就越失去内心的平静。要想恢复清晰和专注,必须改变。
打破循环(不必删除所有应用)
我没有彻底戒掉(你大概也不需要)。我只是尝试了一些小改变,帮我找回了心理电量:

- 时间限制:给自己设定一个短视频时间预算,比如午饭后或晚上 10 分钟,而不是无聊时就打开。
- 无刷区:床上禁止玩手机。凌晨 2 点刷短视频 = 必然的疲惫早晨。
- 清理信息流:取关让你产生 FOMO 或负面情绪的账号,关注那些能启发、教育或真心让你笑的创作者。
- 小型数字排毒:吃饭时不看手机;或者试试“周日下午不刷短视频”。你的大脑会感激你。
- 睡眠优先:提醒自己,没有任何短视频值得牺牲深度睡眠。清晨神清气爽远比 30 秒的片段重要。
- 健康替代:用运动、爱好或和朋友聊天,替代部分刷屏时间。这就像从快餐换成家常菜——为大脑做更健康的选择。
这些改变并不大,但合在一起,确实让我感觉不同。
更健康的信息饮食
目标不是屏蔽现实——而是避免负面内容榨干你的能量。
当你能察觉到精神疲劳的信号,以及无尽刷屏如何加剧它时,你就能退一步,重新掌控自己。
获取信息是有价值的,但被信息“绑架”?那只会让人筋疲力尽。
所以下次当你沉浸在短视频或新闻中时,停下来问问自己:
这是在帮助我成长,还是只是在消耗我?
我依然偶尔会陷入其中,但不同的是,我现在知道如何提醒自己并重置。
评论